您的位置: 首页 政策资料 政策法规
政策资料 /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

发布时间:2024-05-06 浏览次数:186次 关闭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

(2023年12月27日)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现代化,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新时代新征程开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 作的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由重点整治 到系统治理、 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 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 由实践 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 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 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生态环境 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部分区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美丽 中国建设任务依然艰巨。新征程上,必须把美丽中国建设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 兴的突出位置,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 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二、总体要求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 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 护大会部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处理好高质量发展 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 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 力、 “双碳 ”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 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抓 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 态根基。

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 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不断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国家生态安全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 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实践样板,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到2035年,广泛形 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国土空间开 发保护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国家生态安全更加稳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 现。展望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 重点领域实现深度脱碳,生态环境健康优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全面实现,美丽中国全面建成。

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根据经济社 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新期待,加大对突出生态环 境问题集中解决力度,加快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 “十四五 ”深 入攻坚,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十五五 ”巩固拓展,实现生态环境全面改 善;“十六五 ”整体提升,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要坚持做到:

——全领域转型 。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快能源、工 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增强 美丽中国建设的内生动力、创新活力。

——全方位提升。坚持要素统筹和城乡融合,一体开展“美丽系列 ”建设工 作,重点推进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建设,打造美丽中国先 行区、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中国新画卷。

——全地域建设。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域覆盖,展现大美西 部壮美风貌、亮丽东北辽阔风光、美丽中部锦绣山河、和谐东部秀美风韵,塑造 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美丽中国建设板块。

——全社会行动。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行为自觉,鼓励园区、企 业、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开展绿色、清洁、零碳引领行动,形成人人参与、人 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完善国土空间规 划体系,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各类空间布局。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 执法监管和保护修复,使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保持在315万平方公里以上。坚决 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不再减少。严格管控城镇开 发边界,推动城镇空间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加 强海洋和海岸带国土空间管控,建立低效用海退出机制,除国家重大项目外,不 再新增围填海 。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发展“ 明底线 ”、 “划边框 ”。到2035年,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 不降低、性质不改变。

(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力争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奠定基础 。坚持先立后 破,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 。重点控制煤炭等化石能源消 费,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开 展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 度双控,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和制度建设。逐年编制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实 施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研究制定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行动方 案。进一步发展全国碳市场,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建 设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 比重进一步提高,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三)统筹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 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 产业、高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严把准入关口,坚决遏制高耗 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工艺、技术、装备升级, 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实施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工程。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 节能降碳改造,推动超低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 。大力推进“ 公转铁 ”、 “公转水 ”,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提升大宗货物清洁化运输水平。推进铁路场 站、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物流园区等绿色化改造和铁路电气化改造,推动超低 和近零排放车辆规模化应用、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低碳应用。到2027年,新增汽 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力争达到45%,老旧内燃机车基本淘汰,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 量保持较快增长;到2035年,铁路货运周转量占总周转量比例达到25%左右。

(四)推动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节能、节水、 节地、节材、节矿。持续深化重点领域节能,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管理。深入 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提升重点用水行业、产品用水效 率,积极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强非常规水源配置利用。健全节约集约利用土 地制度,推广节地技术和模式。建立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开展资源综合利 用提质增效行动 。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促进废旧风机叶片、光伏组 件、动力电池、快递包装等废弃物循环利用。推进原材料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 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到2035年,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效 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五)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 点区域为主战场, 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线,大力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强化挥 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实施源头替代工程。高质量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 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因地制宜采取清洁能源、集中供热替代等措施, 继续推进散煤、燃煤锅炉、工业炉窑污染治理。重点区域持续实施煤炭消费总量 控制。研究制定下一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开展新阶段油品质量标准研究,强化 部门联合监管执法。加强区域联防联控,深化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持 续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着力解决恶臭、餐饮油烟等污染问题。加强消耗臭氧 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环境管理。到2027年,全国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到28微克/ 立方米以下,各地级及以上城市力争达标;到2035年,全国细颗粒物浓度下降到 25微克/立方米以下,实现空气常新、蓝天常在。

(六)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深入 推进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保护治理,优化调整水功能区划及管理制 度。扎实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备用水源地建设。基本完成入河入海排污口排 查整治,全面建成排污口监测监管体系。推行重点行业企业污水治理与排放水平 绩效分级。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建设城市污水管网全覆盖样 板区,加强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建设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因地 制宜开展内源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基本消除城乡黑臭水体并形成长效机制。建 立水生态考核机制,加强水源涵养区和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强化水资源统一调 度,保障河湖生态流量 。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持续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 以海湾为基本单元, “一湾一策 ”协同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 复和岸滩环境整治,不断提升红树林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海 水养殖环境整治。积极应对蓝藻水华、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推进江河湖库清漂 和海洋垃圾治理。到2027年,全国地表水水质、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分别达到 90%、83%左右,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成率达到40%左右;到2035年, “人水和 谐 ”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基本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