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020年9月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中和”也首次被写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碳中和”和“碳达峰”等理念和实践,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逯世泽提出我国碳市场建设的四条经验启示,并表示中国碳市场建设的实践能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
第一,碳市场机制是实现全社会低成本降碳的政策工具。逯世泽认为建设碳市场不仅能够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也为企业履行减碳责任提供了灵活选择,帮助行业企业实现了低成本减碳,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选择。对中国而言,碳市场机制是非常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机制,它既把减排的责任压实到了企业,又充分考虑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推动了企业的优胜劣汰。
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碳排放强度控制下的碳市场。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并对标行业碳排放先进水平划定碳排放强度基准值,既发挥碳市场对企业的激励约束作用,又避免对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逯世泽表示,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的选择要符合国家特色和国情。当前,欧美多个国家已经完成碳达峰,他们采取的是总量控制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目前中国现在处于碳达峰前期的阶段,整体生产活动在不断扩充,中国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是以强度为核心的,这种方式是中国的特色和创新,也可供很多发展中国家选择。
第三,数据质量是保障碳市场健康平稳有序运行的根基。逯世泽认为,与碳税这种经济手段相比,碳市场手段更为灵活,但是对数据质量要求更高。无论是强制碳市场还是自愿碳市场都要下大功夫做好数据质量管理,要坚持“严管”底线建立一套闭环管理、简单易行的管理体系。
第四,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提升监管效率。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提升监管效率,实现智能预警与数据跟踪,将数据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化解监管能力薄弱的问题。利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推动重点行业碳排放数据质量走向正轨。
“和欧盟碳市场和一些发达国家的碳市场相比,中国碳市场还刚刚起步,我们刚运行了两年多的时间”,逯世泽同时也呼吁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对中国碳市场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全球碳市场的繁荣发展。